潍坊市审计局坚持守正创新,贯彻上级部署要求,聚焦主责主业,将5W2H分析法应用于国有企业发展质量专项调查审计实践,从Why(为什么要审)、What(审什么)、Who(由谁审)、When(何时审)、Where(关键点在哪里)、How(怎样审)、How Much(审计质效如何)7个维度,探索研究型审计新路径,取得良好成效。审计查处问题134个、涉及金额54.83亿元,向纪委监委、税务等部门移送案件线索10起,推动各级政策制度落地101项。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的“顶梁柱”“压舱石”,充分发挥了主力军、生力军作用,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中着重要作用。在新形势下,国有企业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和风险隐患。深化国有企业审计监督,是推动国资国企深化改革,促进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。潍坊市审计局根据市委、市政府对国有企业三年审计计划要求,经过充分论证,确定对市属国有企业发展质量状况开展专项审计调查,加强分析研判,揭示影响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和重大风险隐患,从体制机制层面深入分析原因,提出对策建议,推动国有企业行稳致远。国有企业数量多、涉及领域广、经营规模大,审哪些企业、审什么是审计组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。摸清底数,确定被审计对象。通过对47家市属国有企业全面摸查,掌握各企业组织架构、财务数据、经营数据等基本情况,对其历史沿革、发展现状、经营规模及资金管理等内容进行审前调查,建立审计清单,选取体量较大、具有代表性的4家投融资类企业、1家生产型企业、1家公益性企业及3家重整组合类企业共9家国有企业进行重点审计。研究政策,做到靶向发力。收集整理中央、省、市相关政策法规,建立企业审计法规库,定期组织学习交流。宏观上,研究重大政策的出台背景、改革目标等,关注企业贯彻落实上级部署情况;微观上,探讨政策对企业运营发展的具体要求、考核标准等,做到靶向发力。向国资监管部门、行业专家、高校教授等取经,了解政策背景及行业发展动态。精准谋划,做实审前调查。横向对比各企业间法人治理结构、内控制度等信息分析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情况;纵向分析企业近三年财务及业务数据变化情况,掌握其发展趋势及经营状况;调取梳理以往审计和巡察发现问题情况,全方位多角度了解被审计企业以往存在的问题,做到运筹帷幄。守正创新,做细实施方案。拓展审计广度和深度,将审计内容由原来关注资产、负债、损益等财务情况,扩展到关注政策落实、体制机制及历史遗留问题解决等七方面多环节。精心编制工作方案,明确审计范围和审计重点。形成总的工作方案后,又根据每个企业实际情况,分别制定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实施方案,为项目实施做好充分准备。针对被审计企业多、数据体量大、审计面广等情况,通过科学测算工作量,做好人员配置,解决由谁审的问题。科学分工,各尽所长。成立政策研究、数据分析、财务审计和业务调查4个审计小组,充分发挥审计人员不同专长优势,开展政策收集整理研究、大数据分析、财务收支及经营状况分析、项目管理及工程物资采购等方面审计工作,做到各尽所长,形成整体合力。明确职责,加强协作。各小组每天召开探讨会,研究讨论审计发现的问题线索,做好问题定性和取证;各小组长每周召开碰头会,由审计组长组织汇总审计发现的问题疑点,商定问题定性及适用法规,研究确定下步审计方向,形成操作指引及时下发,确保实施方案分工明确,落实到位,实现共性问题全面审、个性问题重点审,提高审计质效。以审代训,培养人才。深化与高校教授交流研讨,加强数据和分析模型共享共用,促进理论研究服务审计实践。推动以审代训,注重培养能查能说能写的复合型审计人才,锻造高素质、专业化审计队伍。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9家国有企业资产质量、债务风险、经营管理等七大方面的全面审计,需制定科学合理高效的实施计划,以解决何时审、何时完成等时间节点问题。精密部署安排,合理制定计划。按照“试审先行、总结归纳、分批进行”的原则,先选取2家有代表性的企业展开试审,再确定不同批次审计顺序。在试审基础上,及时归纳总结,不断完善实施方案,列出普遍性和典型性问题清单,细化操作规程,为后续工作开展提供方法遵循,使项目推进更具针对性、规范性和实效性,确保审计进度。精心组织实施,科学有序开展。确立“以点带面,点面结合”的审计思路,从微观、个性问题着手,善于总结分析,举一反三,反映宏观、共性问题。如发现某企业一笔对外投资收益率低的问题后,分析确定为普遍性问题,即对该问题在9家企业中展开全面审计汇总。对债务风险等普遍性苗头性问题在全市国有企业层面开展审计调查,汇总情况形成专报,从体制机制和化解风险隐患等方面为向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。加强组织领导,统筹推进协调。确定“由主要领导负总责,分管领导统筹负责”的组织方式,加大调度力度,局党组多次听取审计组情况汇报,并作出明确部署;发挥领导优势,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,为审计组解决困难,排除障碍,推进审计工作顺利开展。研究关键节点,找准着力点对企业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风险隐患重点研判,解决重点审哪里的问题。聚焦决策机制,推动源头治理。聚焦企业决策制度建立健全和执行情况,推动源头治理,减少国有资产损失风险。如对外投资方面,首先关注对外投资等重大项目是否经过集体决策,决策过程是否存在“一言堂”行为;其次关注项目前期论证、尽职调查、可行性研究是否充分,是否存在盲目决策等情况。如某企业未经董事会决策即与民营企业合作成立合资公司,且在合作方及合作方法定代表人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、合资公司已停止经营的情况下仍进行注资,造成对外投资300万元存在损失风险。聚焦经营管理,加强风险管控。聚焦企业内控制度建立健全和执行情况,查找管理漏洞,促进规范运营。如对外投资审计除关注前期决策程序外,还应摸清资金投向及分红收益等情况,关注是否存在对外投资股权管理不到位、投资无收益未及时止损等情况。在物资采购、工程招投标及付款等方面,关注有无违规采购、违规付款等情况。聚焦债务风险,及时研判预警。通过巡审联动会商机制,摸清债务规模、融资成本、偿债能力等情况,关注对外担保、对外借款等潜在债务风险,揭示影响企业资金链安全的突出问题和重大风险隐患,推动市政府组建国有投融资企业债务管理专班,建设债务管理平台和风险预警监测系统,切实防范化解企业债务风险。聚焦廉政建设,规范权力运行。通过查阅原始凭证、会计账簿等会计资料,关注党风廉政建设情况,发现线索,查深查透。同时,结合谈话笔录、审查银行流水、开展外部调查等方式关注违规违纪问题。如,通过一张未经审核签字的发票,抽丝剥茧,查处以办公室主任名义成立公司,签订虚假合同套取资金私设“小金库”问题;通过一笔提前支付的工程款,顺藤摸瓜,查处某企业负责人收受贿赂为他人谋取利益问题;通过深挖企业房屋租赁支出,查处某企业负责人利用职权便利未经采购程序租赁自有房产问题。通过创新审计思路、创新审计手段、严控审计质量等方式方法,解决怎样审能最大化提升审计质效的问题。创新审计思路,企业审计与行业审计相统筹。提升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、企业数据和行业数据的综合分析水平,查找制约行业发展的主客观因素,实现一审多项,一审多果。如在公交集团审计中,及时跟进“一元公交”政策落实情况,对公交运营亏损状况及公交行业发展情况深入剖析,提出审计建议19条,推动出台促进行业发展和助企纾困的政策措施15项。创新审计手段,大数据审计与审计实践相融合。理顺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,建立数据模型,将ArcGIS、OLAP、SQL、地理信息一张图融入审计实践,实现大数据审计与研究型审计无缝衔接。如对公交集团存储几十亿条数据的智能调度、财务核算等7个信息系统开展大数据审计,发现公交枢纽站配置不合理、公交线路过长等问题,促进市委市政府推进公交枢纽站建设、增设公交站点和公交专用车道、优化线路等措施落实。严控审计质量,法制审理与现场审计相结合。建立全程跟踪审理机制和重大问题分析研判协同机制。审计组做实审计取证,法制审理及时跟进,规范表述,查缺补漏,确保问题定性准确,处理措施恰当,提高审计质量,降低审计风险。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重大问题线索,一线人员与审理人员共同分析,必要时提请局党组召开业务会议研究确定或邀请专家开展专题研究,提升审计质效。全方位多维度落实审计结论,加大成果开发力度,确保审计质效最大化。促进边审边改,提升审计质效。坚持促进边审边改、立审立改,审计期间,推动市委市政府助企纾困政策落地落实,督促企业展廉洁从业、应收账款清理等多项专项整治工作,完成问题整改118项、涉及金额52.75亿元,向市纪委监委移送的7起案件线索中,1人被判刑、2人被政务开除,另有3人分别受到诫勉谈话、警示谈话等处分。强化建章立制,推动企业发展。加强宏观分析和研究提炼,向党委政府报送审计专报、审计要情等信息19篇,提出建议155条,推动市委市政府出台政策7项、措施12项,促进国资监管部门出台制度规定32项,推动被审计单位出台完善制度61项。强化成果提炼,扩大审计影响力。通过总结经验介绍和审计案例,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,形成可复制、可借鉴的经验做法。大数据审计案例入选《审计署2022年度市县审计局领导干部培训班案例汇编》和《2021年山东省大数据审计案例选编》;研究型审计案例入选《全省研究型审计工作推进会经验交流材料汇编》;项目调研报告荣获市政府系统优秀调研成果奖。研究,乃谋事之基、成事之道。在国有企业审计中,高效运用5W2H分析法,把研究贯穿审计始终,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解决难点、疏通堵点,为地方经济发展保驾护航,推动研究型审计在守正创新中发挥建设性作用。